衡水市侨联文化艺术基地巡礼---宋国柱刻铜工作室
2024-6-7 17:07:11  浏览次数:785


宋国柱,字中洲,号老神。1958年生于河北饶阳县,现为河北省工艺美术家、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、国家级非遗传承人。他自幼喜爱书画,七十年代在北京服役期间曾受到李苦禅、董寿平等书画大师的教诲,后从事手工刻铜技艺几十载,摸索、积累出大量刻铜技法与心得,为中国传统手工刻铜技艺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贡献,使这项一度面临失传的手工技艺再次获得生机。在业界,因其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、书、画、印与传统刻铜技艺相结合,创造出别具一格的“宋氏刻铜”风格,他因此被誉为“当代寅生”,因铜刻作品深受广大书画家、收藏家喜爱,远销美国、日本、新加坡、印尼等国家和地区。

 

5月31日下午,衡水市主席董春晓一行前往宋国柱刻铜工作室参观交流,市侨联顾问夏金城一同前往。

手工刻铜,对于从事者有着极高的艺术修养要求,需要诗、书、画、刻等多个艺术层面的艺术积累,学习门槛高,学习过程漫长、艰辛,往往是爱好者多,有志从事者少。下面,我们来看一看刻铜大家宋国柱的自述:

刻铜艺术历史源远流长,至少可追溯到商周时期,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和纹饰分铸和刻两种,刻铜艺术的第一个辉煌期是战国秦汉时期,主要表现在礼乐器、度量衡器、兵器、符玺、钱币、服饰等器物上。唐宋至明至清中期,大多施于铜版、器皿、佛像等,多以线刻为主,至多为其他艺术的辅助艺术,也只是作为一种辅助工艺而存在,并未成为一门独特的‘刻铜艺术’。直到清朝同治初期刻铜艺术才逐渐流传开来,刻铜艺术迎来了第二个高峰期。以刻铜墨盒为代表的这种方便实用的器物与精妙的工艺相结合,立刻赢得了文人士子的喜爱,铜墨盒凭借轻巧灵便、保持墨色润泽和黑亮的优势,一度超过石砚,成为文人墨客的必备之物。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以秀才而业铜的陈寅生。民国时刻铜文房由于陈师曾、姚茫父、齐白石等人的极力倡导与参与,出现了亲笔书画铜刻的又一高峰,将名家书画施刻在铜上,最著名的是上世纪20年代北京琉璃厂同古堂的张樾丞和张寿丞。在他们兄弟俩和当时的书画大师的参与下将刻铜艺术推向巅峰。

新中国成立前后,由于自来水笔的流行,流传了几千年的毛笔不再使用,以至于伴随着书写工具而存在的刻铜艺术也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。与之相搭配的铜材质的其他文房器具亦逐渐被忽视。但作为刻铜艺术,伴随千年历史的演变与发展,逐渐形成了以刻刀为工具,以铜为材质的墨盒、镇尺、印盒、水盂等文房器物为主要载体的手工技艺,在铜面上以冲、切、挑、铲等技法,刻出阴阳、虚实、飞白等效果,使坚硬的铜物上呈现出画面栩栩如生的图案和字体。

    刻铜艺术自文革前沉寂近三十年,到上世纪八十年代,随着民间收藏热的复兴,刻铜文房开始进入收藏圈,逐渐成为新兴藏项热门,备受人们的青睐。然而传统手工刻铜的从业人员十分稀缺,以铜质文房为载体的手工刻铜技艺,面临着断代、失传的危机,亟需有更多新生力量加入、参与到传统手工刻铜的艺术中来,以便传播得更广、更远。

这些年来我为传统手工刻铜的继承和发展一直在做不懈的努力,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,我身感责任更加巨大,若能将传统手工刻铜技艺传授给更多年轻有为的后来者,定会为我们丰富宝贵的艺术文化遗产感到骄傲与自豪,更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增添新的动力。

今天,人们更多的看重艺人在刻铜上发挥淋漓尽致的雕刻技艺:虽然刻铜的工具和表现形式比较单一,刻铜的艺术表现力却极其精致,雕刻工艺质朴自然,线条流畅,具有浓厚的艺术气息,其艺术表现形式独特,赋予了书画作品浓烈的金石韵味,充分展示了作者书法、绘画、雕刻水平以及极高的艺术功底,这就是刻铜的独特魅力所在。刻铜艺术虽远近闻名,在国内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,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得到了中外专家学者的一致肯定。

以往刻铜艺术家大都是由书画家在铜质文房上书画好了以后再刻,但现在由于市场因素,不可能总让书画家去书画,这就要求刻铜艺术家必须是“全才”,在掌握刻铜技法的同时,能书、能画、能诗、能文,方方面面的素质都要高,而目前能够掌握这项技艺的人已属凤毛麟角,且这门技艺门槛比较高,不光要求手头上有力量,而且必须有综合能力。这就对想成为刻铜艺术家的人提出来很高的要求。

    传统手工刻铜艺术从雕刻工艺上有阴刻、阳刻、双钩、深刀大字、微雕小字,汲取了平雕、竹刻、篆刻的技法,集材质、做工造型、刻工、诗文、书法、绘画、篆刻、装饰花纹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于一体,刻铜艺人用钢刀以刀代笔,以铜面做纸绢,运用或老辣、或古拙、或奔放、或细腻的刀法,铜铁相搏,铿锵奏进,镌刻出一幅幅具有浓烈金石韵味的书画作品,正是由于刻铜艺人赋予了书画作品浓厚的金石味道,气象万千,玩味无穷,有着极浑厚的文化内涵和极高雅的收藏品位。

    从地域上刻铜艺术又可分为“南工”和“北工”。南方工以江浙一带为代表,以锤凿錾刻为主,惯用程式化的线刻、针刻、细刻、浅刻艺术手法来表现。北方工以北京为主导,善用深刀,深刀具有气势磅礴刀筋透骨之美,入铜三分,力透铜体。以手执刻刀剔刻为主,与传统绘画更为接近,比较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。比如刻柳丝、蝈蝈须等手持刻刀一刀到位,线条流畅刚劲,而錾刻锤子锤打刀子一点点前进,气息断断续续。

    我作为传统刻铜艺人,早年从事书法、绘画等艺术工作,在北京学习期间曾得到国画大师李苦禅先生指导,以扎实的书画功底为基础,承袭前人传统刻铜艺术思想及技法,历经近三十年创作、钻研将传统手工刻铜技艺恢复起来,以“虽刻犹写”、“虽刻胜写”的艺术成就,将传统手工刻铜艺术的魅力再次呈现,成为当今全国首屈一指的传统刻铜艺术家。我的作品集诗、书、画、印、刻于一身,体现出深厚的艺术造诣和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,近年来,我为传统手工刻铜的继承和发展一直在做不懈的努力,我本人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,我的事迹和作品先后被《中央电视台》、《中国教育电视台》、《河北电视台》、《湖南卫视》、《人民网》、《新华网》、《中国网》、《光明日报》、《艺术中国》、《河北日报》、《河北画报》、《当代人》、《燕赵都市报》等媒体宣传报道,腾讯网进行了直播。作品远销美国、日本、新加坡、韩国、香港、台湾等国家和地区。现为:国家一级美术师(文化部)、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、中国杰出手工艺师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、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、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、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、河北省国学研究会副会长,河北省金石学会理事,河北省中国画研究会会员。2017年被央视评为中国当代传统刻铜风云人物,2015年成立了“老神刻铜工作室”和“传统刻铜艺术传习所”,收徒三十多人,遍及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,采取面授和微信抖音学习,目前有五位弟子已成为省市级工艺美术大师。我多次参加全国及省级“非遗展演”活动,2013年参加中国文联、民协在开封举办的“中国工艺美术展”并获银奖,2016年我在衡水组织承办了“全国第五届刻铜雅集”,2017年我撰写的“关于传统刻铜艺术的发展与传承”被《发现》杂志社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,2018年我编著的《跟我学刻铜》一书由河北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,这是目前唯一一本有关传统手工刻铜技法类的图书。2018年9月我携“巨无霸”刻铜作品《兰亭雅集》(97*60cm)参加了中国文联、民协在徐州举办“山花奖”评选,2018年11月22日我应邀到河北师范大学作了《中国传统技艺——刻铜艺术的发展与传承》的讲座。我的愿望是若能将传统手工刻铜技艺传授给更多年轻有为的后来者,定会为传统刻铜艺术的发展与继承增添新的动力。


宋国柱刻铜作品欣赏:



  编辑:白雪  
  • 中国侨联
  • 河北省侨联